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东部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作为2011年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省份,江苏省在今年省1号文件中率先提出2020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提出了建设水利现代化的新理念,明确了建设水利现代化的机制保障,着力推动水利现代化实践创新。中国水利报从今天推出“2011水利现代化试点看江苏”系列文章,重点报道江苏建设水利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以资借鉴。
一座桥分隔了江苏东太湖的两个时代,前世今生汇聚在了一个时空维度。
桥的左边,杂草丛生的土地上零星地飘着几块水面,围起的鱼网散落其中,远处横七竖八地立着几栋矮房。桥的右边,碧波万顷,波光粼粼,幢幢整齐的高楼大厦在湖岸拔地而起。
整治前后的东太湖只是江苏水利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在江苏,水利现代化已经成为打开省市县各级水利官员话匣子的通关密码。只要一提起现代化,他们便可以滔滔不绝,谈理念,谈规划,谈想法,谈实践。
作为一个水利强省,江苏已经制定了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明晰的时间表,在发展理念、制度保障、实践中大胆探索,求新求变,力求在水利现代化的征程中继续领跑。
理念之变引来源头活水
作为全国首先提出“两个率先”的省份,江苏正处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期,“水利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决定,服务‘两个率先’是新时期江苏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吕振霖说。
在目前全国各省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但中国还没有更多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大背景下,作为水利部确立的水利现代化试点省份,江苏水利现代化的创新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江苏水利现代化不仅要为江苏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也要为全国的水利现代化积累经验。”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的一席话,明确了水利现代化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坐标。
江苏水利要率先发展,就要有先人一步的认识。没有现代化的治水思路,就不会有现代化的水利。
江苏水利现代化的理念在不断深化。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对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水是生产之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水既是自然资源、生态要素,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生产要素。“必须深刻把握水资源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水利也可以是一种生产力,吕振霖说。
江苏水利现代化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水利现代化是阶段性的,也是相对的。”吕振霖说。在江阴,水利由原来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概念发展为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六位一体的大水利理念。
“十二五”时期江苏水利现代化将加快实现“四个转变”,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切实把水利发展的重点转变到更加重视水利的投资效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江苏省水利现代化现阶段有了明晰的目标。
理念之变引来源头活水,为江苏水利现代化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实践。
“多管齐下”保障水畅其流
站在江阴市月城镇双迳生态园,水面一平如镜。就在几个月前的端午节,这里曾鼓声喧天,人头攒动,2011中华龙舟大赛在这里举办。月城镇以龙骨泾河为基础,在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国际标准龙舟直道赛道建设,创造了令人钦佩的“月城速度”。
翻开《江阴市水利现代化发展纲要》,“5月底完成月城镇龙舟赛道建设”在其2011年的工作目标中十分醒目。在纲要中,江阴市对每一年的水利现代化的目标都进行了详细分解,并且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三位。
自我加压,大胆创新,是江苏“率先”的秘笈。从省、市到县,这种自我提高门槛的特点到处可见。江苏省1号文件在全国率先提出2020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苏州市的水利规划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全面建成水利现代化体系,江阴则更是提出在2013年基本实行水利现代化。
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则是江苏水利现代化一路领跑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率先发展,规划先行。江苏水利现代化的规划按省、市、县三个层次,同时编制,形成了江苏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规划体系。“省一级侧重大江大河等大的水资源水环境的保障,市一级着重区域规划,县一级则聚焦农田水利等基层水利设施。”吕振霖介绍说。工程规划思路也从原来的以防洪、排涝等单一效益为主,到现在重视生态环境、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水利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江苏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支持力度,严格执行当年可用财力2%至4%用于水利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15%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等政策。建立资金保障制解决县级配套资金缺口,统筹城乡水利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偏重于乡。”根据苏南、苏北、苏中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程度配套不同比例,对于经济薄弱区域,加大配套力度。“宿迁市的省级配套资金比例就已经达到80%”,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局副处长何勇说。
同时,拓宽水利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在江苏省,已经有70%左右的县以上城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利融资平台,为水利事业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
严格的评价考核体系为江苏水利现代化提供了“硬约束”。江苏水利厅今年6月审议了《江苏省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为江苏的水利现代化确立了6个大类22个具体指标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考核体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标准,使江苏水利现代化既求速度,又重质量。
一致的治水理念引领前行,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作为后盾,水利现代化在江苏大地上生根开花,在各市县不同的“土壤”中尽展千姿百态。
创新实践力促水到渠成
没有创新,就没有率先。江苏人深明此理。
创新堪称江苏水利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河长制等许多创新机制都是江苏率先做起来的。在水利现代化进程中,江苏各级更是发挥智慧,转变水利发展方式,不断破解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着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初秋时节,东太湖综合整治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挖掘机灵活舒臂,大型工程车扬尘而去,清淤船往来穿梭。东太湖整治工程探索出了一种“以水换地、以地生财、以财兴水”的发展模式,不仅改善了东太湖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防洪、供水等多种水利效益,同时还为苏州城市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创造了空间。“水利拉动了一个新城市的发展,东太湖工程的实施也使水利自身地位得到提升。” 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赵瑞龙说。
东太湖模式在江苏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个别现象。镇江北部滨水新区成为镇江城市建设最大的亮点,淮安白马湖治理把过去“比登天还难的事”做成了。水利,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产生共振后,在江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江苏省从原来的项目管理四制,升级到新五制——规划许可制、竞争立项制、投资控制制、资金保障制、绩效评估制,通过制度建设促使各地更加重视水利投资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在建设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探索出统一建管制、派驻建管制、建管合一制、属地建管制和代建建管制五种运作模式,因地制宜,分级管理。
江阴市月城镇黄港河水系连通工程,将原来被闸坝隔开的一个个小水塘打通,形成水生态农业区,重现了小桥流水,荷拂清塘的江南美景。“船在水中行,人在景中游。”“连通后的水系,同时发挥着防洪排涝、自然生态、水景观、水经济等多种效益。”月城镇副镇长吴卓平介绍说。江苏的河湖治理从原来的“局部治理”发展到“综合良治”,有效控制、河道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建立湖泊联席会议制度,是江苏水利现代化中的又一重要创新。2011年,滆湖长荡湖、石臼湖固城湖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的召开,湖泊联席会议制度如雨后春笋,建立了条块联动、统一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协调机制和工作督察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河湖管理的执法与监督能力。
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管理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利服务体系,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今年年初江苏省1号文件中“六大体系”目标勾画的江苏水利现代化,已渐次从憧憬走向现实。
江苏,在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道上已经越跑越快。
(转载于中国水利报2011年10月27日第3117期头版 作者:欧阳春香 李先明 潘杰)
版权所有:苏州市水利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仕德伟科技 备案号:苏ICP备11041399号